唐人阁论坛(品茶)_聚凤阁论坛兼职_万花阁群狼谷论坛_凤楼阁信息兼职2025

当前位置: 首页 > 2002-2012 > 正文

发挥政协优势 服务科学发展

2016-08-05 ?来源:上海市政协办公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昂首阔步向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进。同时,改革发展中积淀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凸现,人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制约日益加剧。如何破解瓶颈,实现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是上海面临的严峻挑战。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海市政协充分发挥政协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上海的人口调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协调、城市公共安全等事关全局和长远的议题,积极开展协商议政、民主监督等履职活动,为上海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一、围绕超大型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建言献策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涌入上海。上海在获取人口红利、促进经济超常发展的同时,城市流动人口急剧膨胀。住房紧张、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等大城市综合征开始显现,成为困扰上海城市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为此,上海市政协连续不断地关注、跟踪、研究上海城市人口的规模、结构、素质、布局等重大问题,为解决人口问题出谋划策。

 ?。ㄒ唬┨教稚虾H丝诜⒄拐铰?/p>

  2002年10月,上海市政协主办人口与发展论坛,邀请市政府领导、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国人口基金、美国及中国香港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人口发展战略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主题,就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规划、人口规模、空间分布、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才战略与人口现代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论坛分析了上海城市人口存在的总量与结构矛盾和城乡分布不均衡、人口素质、老龄化加速等突出问题,提出了适度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的文化构成、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推动人口合理布局等综合调控的对策建议。

  论坛在上海产生较大影响,也为十届、十一届市政协深化关注人口问题开了一个好头。论坛提出的继续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加强对中心城区住宅高度和密度的控制等观点和思路,被上海市第五次规划工作会议的决策所采纳。

 ?。ǘ┳ㄌ庋芯砍窍缛丝诓季钟牍婺5骺?/p>

  2003年,市政协在“上海郊区规划布局与发展战略”课题中确定了“郊区发展与人口调控”分课题,就全市范围内人口如何进一步分散化、均衡化,在郊区范围内如何加快人口向新城和中心镇集中进行了调研。2003年4月至7月,课题组先后考察了市郊“一城九镇”建设推进情况,并赴昆山、吴江考察城镇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情况。调研获取的部分比对性数据,印证了上海城市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符合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顺应了上海已出现的郊区化趋势??翁獗ǜ嫣岢錾虾=记丝诜⒄沟淖苣勘?,建议至2020年郊区人口达到1050万,占全市人口55.3%;建议郊区新城人口规模少则50万,多则达到80万至100万;各中心镇吸纳人口总量为200万人。并就实现人口调控目标提出对策建议:一是规划先导,外引内推,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人口向远郊扩散。二是创新制度,改革体制,鼓励郊区农民向城镇集中。三是打开城门,设置门槛,欢迎外来人口、人才留在市郊。

  2003年10月,上海市第五次规划工作会议确定了上海中心城区人口规??刂频木咛迥勘辍L岢鲆ü八鏊酢钡染咛宕胧?,疏解中心城区过密的人口。上海市政协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表示拥护,同时,认为要实现中心城区人口规??刂颇勘?,还有许多复杂矛盾需要解决。为此,市政协把《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变化与调控对策研究》列为2004年度调研课题。成立了由谢丽娟、左焕琛副主席负责,市政协常委、委员等共24人参与的课题组。

  2004年3月至7月,课题组先后到徐汇、黄浦、杨浦、静安、普陀、浦东新区、豫园街道和市规划局、房地局、人口计生委、公安局、交通局、绿化局等单位调研,谢丽娟、左焕琛副主席还分别带课题组到北京市、广州市考察。在此基础上,又组织了“大都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国际比较”的内部研讨。在形成课题报告初稿后,又先后召开市发改委、规划局、统计局、部分专家委员座谈会,还请了中心城区10个区的分管副区长及规划、发改、人口计生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听取意见。形成市政协十届二十八次主席会议建议案。

  建议案评估了市政府提出的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两个时间节点目标的可行性。认为从中心城区既有人口总量及趋势看,中心城区2010年的人口规??刂圃?50万,2020年控制到800万的调控目标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一是政策性因素、就业性因素的推动;二是中心城区房地产的高强度投入的拉动;三是旧区改造趋缓,人口疏解力度减弱。

  建议案提出5条建议:一是开展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研究,编制人口、资源、环境的综合规划,作为制定未来五年十年上海中心城区人口调控规划的基础;二是严格实行“双增双减”方针(即增加公共绿地、公共空间,减少容积率、建筑高度);三是政府实行向郊区倾斜政策,增强人口郊迁的动力;四是加大对郊区的交通投入,为城郊之间人员流动提供便捷条件;五是严格控制中心城蔓延,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功能配置到市郊重点城镇,增强郊区对市民的吸引力。

  建议案报市委、市政府后,引起较大的反响,时任上海市长的韩正批示,“政协的建议很好,请禹鹏同志阅,转市发改委阅酌,对人口的有效调控,既是上海的近忧,更是远虑,要有综合配套的政策及法规。”时任副市长杨晓渡和周禹鹏也都作了批示。2004年末,市第六次规划工作会议将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两个控制节点的人口数各上调了100万,并将中心城区房地产开发的总面积进行压缩。

  2006年,市政协又将《上海重大建设对人口布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列为年度重点课题。课题组先后调研了闵行区的莘庄镇和浦江镇、浦东新区三林镇、嘉定区江桥镇和安亭镇、南汇区临港新城和周浦镇、宝山区顾村镇、松江区新城、松江大学城、松江工业园区,并到市统计局等政府相关部门走访座谈。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形成《关于本市重大建设与人口布局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经市政协十届六十六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

  建议案提出了关于促进重大建设与人口布局相协调六方面对策建议:一是重大建设规划要综合配套,将人口合理分布作为决策依据和审议程序;二是加强产业配套,适应居民就近择业;三是加强大型居住区公交配套,方便外迁居民出行;四是加强社会事业配套,优化郊区居住环境;五是加强财政制度配套,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六是加强人口和社会管理配套,适应城市发展进程。

  建议案所提及重大建设未能充分实现人口优化布局的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对后几年的市郊大型居住区的公建配套、交通配套、产城融合、管理体制调整等政府决策行动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ㄈ┕刈⒑痛俳饫慈丝诘纳缁崛谌?/p>

  21世纪以来,上海外来人口每年以30至50万的数量激增,外来人口的生存发展,关系到上海的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市政协开始关注外来人口及其子女问题。

  2005年3月至6月,市政协进行了上?!傲降鼗橐觥弊纯龅牡餮小O群蟾扒嗥?、徐汇、普陀、嘉定、宝山、浦东新区、南汇、闵行等8个区进行了调研,并会同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人口计生委、市劳动保障局、市卫生局、市慈善基金会教育培训中心等有关部门与“两地婚姻”人群进行了座谈,了解本市“两地婚姻”家庭的就业、基本生活和保障状况。

  调研显示,从1991年至2004年,上海“两地婚姻”状况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幅为17.6%,2004年占到全市结婚登记总数的32.2%,其中91.6%为外来媳嫁上海郎。多数“两地婚姻”家庭的贫困化、边缘化倾向比较严重。主要问题:一是外来媳就业难。大部分外来媳文化程度低,无职业技能,入户籍前不能参加政府减免费用的就业培训,不能在公益性岗位就业,难以找到较稳定的工作。二是缺乏社会保障。由于入户籍前没有正规就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也没有着落,低保和廉租房等社会救助被排除在外。三是外来媳生殖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市政协十届四十四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上?!傲降鼗橐觥弊纯龅姆治黾岸圆呓ㄒ椤诽岢隽烁纳啤傲降鼗橐觥弊纯龅牧憬ㄒ椋阂皇且匀宋荆獾嘏渑祭颜呶慈氡臼谢Ъ?,应给予适当救助;二是宽严相济,适当调整外地配偶入本市户籍条件;三是扩大培训,提高“两地婚姻”家庭的就业能力;四是统筹协调,将“两地婚姻”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五是注重关爱,加强外地配偶生殖健康服务;六是加强教育,帮助外地配偶尽快融入本市社会。建议案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此后,政府将外地配偶入户籍的年限作了调整,对“两地婚姻”中困难家庭的帮扶措施有所加强,开放培训项目、延长社保缴费期等政策相继出台。

  至2007年末,在沪的外来常住人口已达499万,其中常住人口的农民工已达317万。来沪生活的农民工子女已达70万,其中在沪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已达31.8万。由于超大型城市管理政策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工子女在上海的社会融入问题日渐突出。部分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滞留上海,成为“老家回不去、城市难融入”的特殊群体。

  2008年,市委将“关于上海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作为全市重点调研课题,并将“在沪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问题调研”作为其中的子课题交给市政协。市政协组织了课题组。

  2008年3月至7月,课题组先后召开政府部门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座谈会,借助市和区(县)政协联动平台,在徐汇、普陀、嘉定、浦东、松江、青浦等6个区16个街道发放了1000份调查问卷,并在嘉定、普陀、浦东、青浦的街道乡镇召开了农民工子女、居委干部、市民座谈会,对上海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农民工子女的生活、学习、工作状况、问题、趋势、政策效应等进行了探讨。

  调研发现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学习环境较差,学前教育大多缺失,初中后教育仍是难题,期望与现实差距较大,人际交往囿于本群体,社会环境还存有歧视,心理归属感难以确立。另有数据显示,上海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中80%以上为外来农民工及子女。

  针对调研发现的实际问题,课题组提出了3条建议:一是将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二是着力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综合素质,改善教育条件;三是完善工作体制,促进在沪农民工子女融入社会。

  市政协的建议引起市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对以后出台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毕业后,开辟与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和职业技术学校与高职教育衔接的制度设计及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教育投入适当向城郊结合部吸收农民工子女多的地区倾斜政策的形成,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提出完善人口政策和改革居住管理制度的建议

  后世博及“十二五”期间,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传统的投资、出口、高耗能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又面临着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分布等诸多要素的不适应。人口,特别是人力资源已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基础性难题和瓶颈。为此,十一届市政协围绕后世博发展和上?!笆濉惫婊闹贫?,将“完善人口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列为市政协2010年度重点研究课题,依托市政协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联手进行。

  课题组先后同市社科院、市人口计生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分企业进行了座谈研讨,查阅了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等相关资料。经过多方征集意见,形成了市政协十一届六十次主席会议《关于完善人口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建议》和市政协十一届二十一次常委会《关于“十二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方面的若干建议》报送市委、市政府。

  两份建议案以翔实的数据论述了上海城市人口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是内源性的人口结构失衡,即户籍人口的“少子化”、“老龄化”现象并存;二是外源性的总量难控,即外来人口激增,已占到全市常住人口的40%,给上海的资源环境、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冲击;三是常住人口素质跟不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美国、日本的7个大城市,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力资源比例低于北京9个百分点;四是常住人口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内环线以内区域人口密度过高,外环以外区域人口密度过低。

  建议案针对上述问题,对“十二五”期间,上海人口综合调控战略提出5点建议:一是围绕人口规模的适度调控,围绕产业导向,制定人力资源引进和导出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调整申领居住证条件,促进城市人口有序进出;二是围绕人口结构的战略优化,要完善生育政策,改变户籍人口长期负增长的趋势,向国家主管部门争取放开二胎生育的试点;三是围绕人口老龄化的应对,要相应调整退休政策,完善养老护老措施,培育养老事业和产业,满足老龄社会需求;四是围绕人口素质的提高,以促进人口全面发展为主线,优先投资于人的能力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五是围绕人口合理布局,要加快郊区新城建设,发挥产业政策对人口分布的引导和配置作用,努力实现人口布局与产业联动,要促进人口在长三角区域内的合理配置。

  这些建议有部分被上?!笆濉惫婊赡?,特别是关于完善居住证管理,加快郊区新城建设和产业配套的建议,得到实际落实,而关于调整生育政策的建议,与多年后国家的新生育政策相符合。

  2011年中,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将“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的课题交给市政协,由王新奎副主席领衔开展调研。

  课题组分别召开了大型工业企业、建筑行业大公司、家政服务行业、医疗护理行业、市郊制造业工业园区、群众团体座谈会,并与市发改委、市人保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口计生委、市经信委、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进行交流沟通。

  经过3个月的调研,形成了《居住管理制度改革与上海市居住人口规模及结构的调控》的课题报告,报送市委??翁獗ǜ嬷赋?,新世纪以来的10年,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大量涌入,给上海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形成了常住人口的户籍与非户籍居民在政治待遇、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二元结构。这一状况对上海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建议:一是以强化城市常住人口身份认同作为居住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二是以调控居住预期作为控制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的主要手段;三是把通过居住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点转向提高城市人力资本的整体生产力这一战略性视角;四是把通过居住管理引导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从户籍常住人口转向非户籍常住人口。

  课题报告引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于2012年5月批示给杨雄同志,并要求将此件发市四套班子领导阅,要求市发改委等单位同志研究,六七月份应出结果??翁獗ǜ娴乃悸泛徒ㄒ?,被市政府在设计和完善外来人口的居住证制度、积分制度、外来人口及子女的教育、社保待遇等相关制度中采纳,对上海综合调控人口规模和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围绕推进资源节约、建设低碳城市建言献策

  上海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能源匮乏、环境容量有限的特大型城市,能源供应的持续和稳定,不仅是上海城市安定和谐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ㄒ唬┪虾D茉垂┣笪侍獬瞿被?/p>

  从2004年初开始,市政协专门就上海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包括能源、环保等问题开展调研、举办论坛,先后形成《关于当前上??埂白试唇谠夹统鞘小苯ㄉ璧牧憬ㄒ椤贰豆赜谏虾<涌旖ㄉ琛白试唇谠夹统鞘小钡乃伎己徒ㄒ椤贰豆赜诒臼谢平⒄寡肪?,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若干建议》等常委会和主席会议建议案,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得到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不少建议陆续得到落实。

  2006年,国际油价连续飙升,且呈上涨趋势。根据市委要求,市政协专门成立“关于上海市能源发展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组,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和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联合组成,力求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真实反映本市能源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本市近期和中长期能源发展的态势,并提出意见建议。

  自2006年4月始,课题组通过座谈研讨、实地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本市能源生产、使用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情况反映和意见建议。市政协主席蒋以任先后多次就调研重点、建议案内容作出指示,并亲自主持召开“本市能源形势通报会”和“本市能源形势发展和对策研究”专题研讨会。在历时近一月的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召开各类专题座谈会、研讨会10多次,走访企业10余家,并听取了部分高校院所专家学者的意见。5月,蒋以任主席主持召开“本市能源形势发展和对策研究”专题研讨会,周禹鹏等市政府领导,以及市人大财经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与课题组成员、部分企业领导及专家学者围绕课题报告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深入研讨。最后形成《上海市能源发展形势分析和若干建议》,以及作为附件的《部分企业能源供求中存在的紧迫问题》和6份分报告。

  建议案阐述了本市能源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了本市能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本市能源发展的基本思路,对本市能源发展提出具体建议。一是加快实施能源发展六项重大工程:加快煤炭清洁化技术的运用,集中污染治理,适当扩大用煤总量;积极落实气源,合理高效使用燃气,提高调峰能力;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利用;整合氢能资源,有步骤地开发氢能产业;建立本市一次能源的储备、评估和调节体系;加强能源合作与研究。二是抓好节能降耗八项重点工作:加快产业结构和用能结构调整;加大节能技术改造的力度;重视供应侧运行节能;继续抓好需求侧管理;明确节能降耗的重点对象;加强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节能;倡导全社会节能。三是从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上推进本市能源发展:加强领导、加强规划;立法执法,重视管理;价格调节、政策激励;建立节能市场机制;加大能源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对能源期货市场的研究。

  2006年5月,市政协十届二十六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能源发展形势分析和若干建议》,作为市政协常委会建议案报请市委审议。6月,市委常委会听取汇报,认为建议案“切得准、做得深、抓得实”。

  2007年,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又组建了“上海建筑节能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课题组,在能源形势分析课题基础上,继续对建筑节能作深化和拓展研究,形成了《上海市建筑节能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总报告。经2007年4月市政协十届七十六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报市委、市政府。

  建议案对推进上海建筑节能提出7条对策建议:一是制定建筑节能地方性法规,完善管理制度;二是制定激励政策,引导企业、社会参与;三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建筑能耗数据库;四是强化研究开发、推广应用适用技术、材料、产品与设备;五是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全过程监管;六是突出重点,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七是加强节能宣传和人才培养。

 ?。ǘ┛菇谠冀缜疃?,倡导节能理念

  为推进上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2006年3月,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和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共同发起的“我与节约同行”系列活动正式启动。系列活动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四节约一综合”(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主题,通过在全体市民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树立全民节约意识,形成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推进上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期间,市政协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视察本市节能工作情况和本市首个“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工程”———常德路“德怡苑”高层住宅综合改造情况;团市委组织了大学生公益广告设计大赛、上海青年生态系列活动、节约型社会专题系列讲座、大中学生节约型社会建设暑期实践活动、“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节约体验行动等一系列以节约为主题的活动,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为更好地扩大“我与节约同行系列活动”的社会影响,2006年12月,上海市政协会同上海市文明办、共青团上海市委、浦东新区政府、浦东新区政协联合举办了“节约进社区”主题活动暨市民论坛。

  三、围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虽然每年以GDP3%的投入抓生态环境治理,但随着城市及长江流域周边地区的超常、粗放发展,内外因素的交互影响,上海城市的水质和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的势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为此,市政协高度关注上海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问题。通过课题调研和明察暗访,督促政府和全社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降低城市环境污染。

 ?。ㄒ唬┏中刈⑼平缑魃航ㄉ?/p>

  崇明岛是我国的第三大岛,全面规划和建设好崇明岛,对上海进一步发掘潜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十五”计划提出了“抓紧制定崇明岛总体开发战略”的要求。2002年,九届市政协将“崇明岛的发展定位”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之一。组建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为主,民建市委、台盟市委共同参与的课题组??翁庾榇?月至9月,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外出考察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参加调研的委员、专家达200余人次。

  课题组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市计委、市规划局关于崇明的发展规划情况介绍,与部分专家学者,市政府建委、经委、教委、农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崇明岛发展定位问题进行研讨、听取意见;还先后走访了市经委、市环保局、中海集团和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赴崇明岛进行实地考察,赴长兴、横沙听取宝山区部分委办局和长兴、横沙两乡对有关情况的介绍。

  为更好地借鉴外省市发展经验,课题组还赴南通、海门、启东三地调研;刘恒椽副主席率课题组赴海南、广东,重点考察两省旅游城市定位、布局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赴扬中市调研,了解通过建设长江越江通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

  2002年6月,市政协举办了“崇明岛发展定位”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为论坛发来贺信。来自国务院有关部门、部分城市及本市的有关领导和部分专家学者共22人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有17位进行大会发言。

  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还结合有关调研情况撰写了“关于发展船舶工业”和“关于自由贸易区”的2个调研分报告,集成《关于崇明岛发展定位的若干建议》。2002年10月,经九届市政协三十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作为常委会建议案报市委、市政府。

  建议案明确崇明发展定位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对崇明的发展定位、功能及产业作了阐述。认为,崇明的发展定位应该是“逐步建设成为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具有优良生态环境和合理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的崇明新区”。围绕其发展定位,应重点培育优良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保留地等方面功能,并发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产业。

  建议案还对实施崇明发展定位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加快交通建设,尽快启动沪崇苏越江通道工程,早日改变崇明的孤岛现状,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切实加快崇明的开发进程;二是要尽快解决行政区划问题,全面推进三岛的联动开发;三是要合理配置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有倾向性地引导一些行业如船舶产业向崇明转移,构筑现代化的船舶产业基地;四是要提高城市化建设水平,借助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率,建设一个现代化城区;五是要重点研究自由贸易区的对策,继续发挥上海先行先试的优势,主动出击,抢占先发效应,不仅要作为上海21世纪发展的战略重点,而且要纳入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力争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建议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上也引起较大反响。

  2004年7月,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开工,打破了崇明封闭的岛屿状况;2005年5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行政区划合一,从体制上为三岛联动、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2005年10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通过《崇明三岛总体规划》,为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区”建设勾画了美好蓝图;振华港机、上海港机和中船集团、中海集团等企业进入,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加快;上实集团、光明集团、城投公司为崇明本岛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开始呈现发展势头;崇明的水系、道路、环境?;さ然∩枋┑玫礁纳?。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崇明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创造了条件。

  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崇明岛时,对崇明建设现代化生态岛的定位给予了充分肯定。200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指出:崇明发展要加快,崇明的发展是上海进一步联动长三角、服务长三角的一个前沿之地,是继洋山深水港、世博会之后,上海的又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

  十届市政协再次把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作为常委会重点课题,由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与崇明县政协合作,对崇明发展问题作进一步研究??翁庾樵?—10月间,通过召开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及有关单位座谈会;赴崇明县,江苏南通、启东、海门,浙江舟山、嵊泗等地考察。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关于积极推进崇明发展的若干建议》常委会建议案。经2007年11月市政协十届三十七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报市委、市政府。

  建议案认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为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作为继浦东开发、洋山深水港建成运营、世博会之后上海新发展的又一个重大发展战略,推进崇明发展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和客观需要,是未来上海建设“北上?!钡闹匾帕Φ恪;Τ缢赵浇ǖ澜ǔ珊螅圃汲缑鞣⒄沟慕煌ㄆ烤北淮蚱?,加快崇明发展势在必行。崇明发展要在“十一五”期间跟上周边地区的发展步伐,必须处理好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做到发展与?;ず托惩骋?,使崇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ǘ┩平虾K倒婊ㄉ?/p>

  上海水系关系到城市环境和资源容量、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对2010上海世博会,面对“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启动的关键时期,搞好上海水系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市政协将“上海水系规划建设情况”作为2005年度调研课题,由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和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共同承担,上海市水务局参与。课题组于4月份启动,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是侧重于水系的规划布局、功能建设,兼容水交通、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方面,满足上海构建国际大都市及国际航运中心的需求??翁庾橄群蟾疤饔蚬芾砭趾退罩菔兴窬?,就“太湖流域整体治水思路及其对上海的影响”和“苏州市引清调水工作”进行专题考察。赴浙江省水利厅就“杭嘉湖地区水系规划思路和治水成功经验”进行调研,实地考察了杭州、湖州、嘉兴等地水环境建设情况。在谢丽娟主席带领下,赴浦东新区进行调研,了解新区水系建设总体思路。赴宝山区调研“宝山区水系规划思路和河道整治情况”。赴金山、松江、青浦区就水系规划建设和南排杭州湾河道现状及可行性情况等专题调研。

  课题组还多次召开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座谈会;专程走访太湖流域管理局、市港口管理局和市水务局沟通情况听取意见,了解了上海水系的变迁及现状,分析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对科学、合理地完善上海水系规划,提出对策建议。课题报告初稿形成后,还邀请市发改委、市建委、市农委、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绿化局,浦东、宝山、青浦、松江、金山区水务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就报告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先后参加调研的市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有300多人次。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水系建设的若干建议》,经2005年11月市政协十届五十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后,作为主席会议建议案报市委、市政府。

  建议案分析了解放以后上海水系规划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认为,上海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重视江河湖海的水系综合整治的经验。为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建设现代化水都,应把“美化水景”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注重水资源、水功能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建议案对上海进一步加强水系规划建设提出建议:一是加快立法进程,促进依法治水;二是提高思想认识,确立水系地位;三是研究河道调整,完善上海水系;四是抓住发展契机,建设国际水都;五是依托流域机构,加强省市际合作。

  建议案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办公厅在复函中表示,“按照市领导的要求,市水务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港口局、上海世博局等部门对建议行了认真研究,认为建议案从上海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及航运中心的目标出发,对水系规划、建设、?;さ忍岢隽撕苡屑壑档慕ㄒ?,对提升本市水系综合功能、加快河网水系建设、保障城市防汛安全、改善水系环境质量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ㄈ┛刮笔硬?,推进环境治理

  市政协还围绕苏州河整治、市容环境卫生和城市垃圾处置、环境污染防治等专题,开展委员视察,积极建言献策,推进本市环境整治。

  一是持续跟踪苏州河整治进程。2003年6月,市政协年中视察就“苏州河支流水环境整治现状与问题”开展专题视察。蒋以任主席、左焕琛副主席与50多位委员参加了视察。实地视察了普陀区桃浦河,闵行区蒲汇塘、横新港和闸北区普济路桥苏州河干流的水环境情况。委员们认为,由于苏州河干流的水质保障机制还很脆弱,水质尚不稳定,两岸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支流污染仍很严重,尤其在城乡结合部脏乱状况较为突出。要巩固一期工程的整治成果,实现苏州河与黄浦江、苏州河干流和支流水质的同步改善,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懈的努力。2005年12月,市政协年末视察就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和白龙港污水处理中心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视察,38位委员在谢丽娟副主席带领下,实地视察了苏州河河口水闸、白龙港污水处理中心等。为了提高视察效果,在公开视察前,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对闵行、松江、青浦区交界处的小涞港,闸北、虹口区交界处的俞泾浦,浦东新区水龙港、咸塘港等河段进行了随机暗访,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交界处河道因污水截流不彻底,或河道被人为筑坝截堵造成水流中断,形成黑臭。在视察座谈时,播放了暗访视频,引起与会者的震动。委员们感到,苏州河主干河段整治卓有成效,但长效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建议政府在解决苏州河黑臭问题上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要抓好源头管理,使污染减量;要站在长三角流域的高度,扩大监控范围;要点面结合,打破条块分割;要科研攻关,防治结合;要体现生态的理念,对苏州河底泥疏浚问题加紧研究;要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和监督,完善污水处置系统。

  二是关注市容环境整治和城市垃圾处置情况。2006年3月,市政协部分委员去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考察。委员们认为,老港垃圾填埋场1至3期走过弯路,有经验教训可供4期吸取和借鉴。如填埋场的灭蝇方面有比较适合当地的做法。4月,市政协10名委员对本市部分景观和交通枢纽地区的市容环境卫生情况进行随机视察。由于这次视察,事前未告知有关部门,所以也看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委员们认为,上海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和管理,市容环境卫生面貌总体上是好的。但某些地区,特别是代表上海形象的窗口地区出现这些问题,实在是不应该。希望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举一反三,对一些重点地区进行全面的排查,抓紧整改薄弱环节,尽可能消除卫生死角。

  三是针对郊区“三废”污染情况开展视察。按照市委书记俞正声对本市郊区“三废”污染整治工作中关于“治理污染问题,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批示精神,根据市政协党组安排,2008年6月,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开展本市“郊区三废污染整治情况视察”。委员们实地察看了上海中远川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司、上海务发实业有限公司,听取了企业有关负责人、宝山区、嘉定区环保局和顾村镇、徐行镇有关负责人情况介绍,并就部分居民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座谈。委员们对视察中看到的企业污染扰民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企业要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对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整改;政府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搭建群众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加强协调,尽量化解厂群矛盾;环保主管部门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四、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上海加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郊区的发展,更加注重与长江流域及长三角地区的联动协调发展。

  (一)研究郊区规划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003年,十届市政协开局伊始,就将“上海郊区规划布局与发展战略”研究列为重点课题。组建了以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为主,市规划局、市经委、市农委等部门以及有关高校师生参加的课题调研组。从2003年4月开始到8月底,课题调研组历时四个半月,走访考察有关区(县)、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等,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

  课题组先后走访了浦东新区及高桥镇等“一城九镇”,同时走访了部分产业园区,听取了试点城镇规划建设进展情况的介绍,并与区县政协一起探讨了城镇及产业园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意见,获取了大量规划布局和发展战略方面的信息??翁庾榛菇岷衔蹦曛惺硬於允薪汲钦蚪ㄉ韬筒翟扒⒄刮侍庾髁烁伲泵嵌猿钦蚪ㄉ璧墓婊曜?,配套发展和产业园区的集聚扩容、结构升级、梯度转移等方面问题提出意见,丰富了专题调研的内容??翁庾榛垢袄ド?、吴江考察城镇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情况,开展横向比较。

  课题组在确定总报告提纲的基础上,又确定了《郊区发展与人口控制》《上海推进“一城九镇”建设政策措施的若干思考》《上海郊区市级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国内外大都市区发展与背景比较研究》四个分报告。并且召开政府部门、社科系统、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了解各方面情况。在分报告形成之后,又邀请专家学者对分报告进行座谈论证。2003年7月,课题组走访了市规划局,就上海城市新一轮发展中的城市规划问题交换了看法,在人口规模、城镇布局、产业布局、交通布局等方面取得广泛共识。报告中的很多观点、思路被吸收进了2003年上海市第五次规划工作会议文件??翁庾樵诘餮泄讨校灼涓?,最终形成了《关于上海郊区规划布局与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经2003年10月市政协十届五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后,作为常委会建议案,报送市委、市政府。

  建议案明确上海郊区规划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的总目标是,从上海全市发展出发,结合“长三角”经济互动,提升上海郊区的功能定位。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为进一步疏解中心城功能,增强上海国际竞争力和建设上海国际大都市,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相融合、城乡一体的都市区,集中建设若干座规划合理、结构优化、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新型城市,实现上海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建议案明确上海郊区的规划布局是,以四大产业基地和市级重点工业园区以及重要产业为依托,加快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建设产业和人口相匹配的新型城市体系。在上海市域内集中建造新城市,构筑上海大都市区。在“长三角”地区逐步形成经济、社会与城市共同繁荣的城市群(城市连绵带)。

  建议案明确上海郊区的发展战略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科教兴市方针,以“三个集中”为抓手,突出郊区发展重点,加大“造市”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着重在编制郊区综合发展规划、实施科教兴市、支持产业发展、重视远近协调、注意利益兼顾和落实开发政策等方面取得实效,通过工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带动城市化。

  建议案提出上海郊区规划与发展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上海大都市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关系;三是处理好试点城镇与一般城镇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城镇与园区的关系;五是处理好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

  建议案在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郊区规划布局与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是制定郊区综合发展规划,加强郊区规划建设管理;二是集中建设几个百万人口城市,推进国际大都市建设进程,上海郊区不仅要“造新城镇”,更要“造新城市”;三是适时调整行政区划,适应上海更大发展需要;四是实施科教兴市,提升郊区发展水平;五是加快二、三、一产次产业发展,增强上海经济实力,郊区的产业发展要大力吸引外资;六是强化土地管理,加快集约经营进程,拟区别近、中、远郊不同区位,加快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七是妥善解决离土农民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八是重视协调发展,确保郊区全面进步;九是健全利益兼顾机制,实现各方共同发展;十是坚持依法治市,确保郊区发展健康有序。

  建议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市长韩正阅后批示:“请国勤、登杰同志阅转市规划局、市农委阅研。要充分重视政协的建议。”12月,市发改委牵头,召集市农委、规划、建委、经委、旅委、民政、财政、法制等部门商量办理对“建议案”答复的问题。与此同时,这一课题成果及延伸产品《关于上海郊区“三个集中”的深化研究》引起市和区县领导的关注,奉贤、金山等区即着手研究,参照“建议案”的意见,进一步调整乡镇和村的行政区划,使市郊发展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

  为了进一步推进郊区的建设与发展,市政协于2004年又举办了“上海郊区发展论坛”,邀请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部分城市及本市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广泛征集各方面的真知灼见,共同谋划上海郊区的发展?;嵘?,唐登杰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作了讲话,高度评价了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表示将认真地归纳梳理并适时地付诸工作实践。

 ?。ǘ┕材背と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市委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上海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方面的重要措施。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精神,2007年,市政协决定在历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细化课题,深入研究,于5月下旬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系列专题调研,并分成14个专题,由相关党派团体与市政协专门委员会合作承担,同步开展。共有300多名委员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团体、科研院校、企业同志参与,召开了70多次调研座谈会,邀请了本市近30个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座谈交流,还赴苏浙两省实地调研。

  在近4个月的深入调研后,形成了《关于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建议》《关于引导和鼓励建立跨地区物流集团,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物流合作发展的建议》《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合理分工的建议》等14个调研报告。

  2007年8月,为进一步展示交流调研成果,市政协举办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动发展》专题研讨会。时任市委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政协组织的这次系列专题调研,选题准确,解题认真,破题有成,可以说是围绕全市中心任务进行参政议政的一个范例,充分体现了中央的要求,也很好地贯彻了市第九次党代会的精神。同时希望政协进一步将前期的调研成果做深、做实、做细,提出更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四年之后,2011年8月,市政协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常委专题协商会,邀请部分市政协常委和委员,从完善合作协调机制、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等角度,就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地区在航运、旅游、农业、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一体化进程以及加快破除制度壁垒等内容,与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旅游局、市政府法制办等政府部门开展协商议政,进行面对面沟通探讨。

  五、围绕上海城市公共安全建言献策

  上海位于海陆交汇之处,受风暴潮等灾害影响较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上海又是经济超常发展、人口高度集聚、高层建筑林立、地下设施密布、局部构件老化、致灾因子活跃的城市,任何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在这个城市都有叠加放大效应。进入新世纪,一场“非典”和频发的“禽流感”以及局地风灾造成的伤亡事故等等,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维护城市公共安全,预防气象异常等自然灾害及人为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中国上海申博成功,预计会迎来瞬时的超大人流、物流,让政协委员对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公共安全更加担忧。

 ?。ㄒ唬┕刈⒊鞘泄舶踩?,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

  2004年,市政协启动了应对自然灾害对城市公共安全影响的调研课题,并形成市政协十届三十三次主席会议建议案,报市政府。市政协还联手全国政协及江苏、浙江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对“长三角”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开展调研。课题形成的市政协十届四十二次主席会议建议案《关于应对“长三角”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若干建议》,得到全国政协的充分肯定。

  2008年初,发生了席卷南方20个省市的严重冰雪灾害。刚换届的十一届市政协领导敏感到城市公共安全的严峻性,对于确保世博会安全成功举办的紧迫性。在广泛听取政协委员、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市政协果断决定把“关于上海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研究”列为开局的第一大课题。

  2008年2月中旬以后,课题组在周太彤、蔡威副主席主持下,先后召开政协委员、专家、政府有关部门座谈会,并赴市民防办和市应急联动中心实地调研。在调研期间,国内又先后发生了3月份的“藏独”骚乱事件,4月份的胶济铁路重特大撞车事故,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安徽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等,国家定义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事件共四类突发公共事件悉数亮起红灯。

  为了进一步深化调研,同时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履职主体作用,在2008年5月下旬,开展了一次由市政协主席、副主席分别带队,分12个专题的覆盖面较广的调研性视察,委员们结合视察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2008年6月,在课题调研形成中期成果时,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向时任市长韩正及市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即将形成的常委会“建议案”的基本内容,并与市政府领导及职能部门交流互动、协商讨论。韩正市长在会上充分肯定了这一课题调研成果,认为:一是选题好,抓住了事关上海长远发展和当前问题的结合;二是方法好,在已经做过工作基础上调查研究,保证提出具有很强指导性的意见。韩正市长在会上还就防灾和城市安全体系建设、法制保障、防灾专业化和公众化、统一高效畅通的指挥体系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对完善政协建议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008年6月市政协举行十一届三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上海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若干建议》,报市委、市政府。

  建议案在梳理上海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分析上海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等薄弱环节基础上,重点围绕保障上海城市公共安全,保证上海世博会平安举办等目标,提出九条建议:一是进一步增强上海全社会?;馐?,结合迎奥运、迎世博,开展宣传教育,培育城市公共安全文化,营造有利于防灾减灾的社会氛围;二是排查监控城市安全的薄弱环节,全面查漏补缺,加强防范,制定整改规划及标准,分批实施、逐步推进整改,并定期监测评估;三是进一步理顺上海应急管理体制,着力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善后相衔接的高效务实的应急管理格局;四是加强各方协调,实行公共安全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完善应急联动合作机制;五是规范应急指挥系统各运行环节,健全应急管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尽快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细则,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处置突发事件;六是进一步完善《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突发事件具体的应急预案,尽快研究制定世博会安全保障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应急预案;七是重视应对灾害的科技研发,把灾害预测和灾害处置的科技研究纳入本市科学发展规划,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降低灾害损失;八是加强政府与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专家系统的联系,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完善应急社会动员体系,扶持和发挥民间力量参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九是公共财政的预算安排应与专业队伍的加强和先进技术装备的配置相适应,同时,通过制定有关财政政策,推动商业保险参与公共安全建设,共同解决应对公共安全风险的资金保障。

  时任市委书记俞正声对建议案批示:“建议市政府研究政协的建议案,以及附件中的具体意见,分析工作中的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使我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有较大提高?!笔姓粲κ姓慕ㄒ榘?,对既有的市应急管理体系作了调整,加强了市应急联动中心的配置和功能;扩充了以消防为主体的应急联动处置队伍;市人大通过了贯彻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法律的地方性实施细则;市有关部门及社会各方加强了日常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

  2010年11月,静安区胶州路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伤害和巨大损失。市政协召开了一系列的专题座谈会,听取建筑、化工、房管、法律、金融保险、地区管理等领域的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汲取11·15特大火灾事故教训,提升城市风险管理能力的若干建议》。

  2011年1月,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决定,由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开展“关于加强城市建设、运行及生产安全的平行调研”,为市委、市政府加强新时期城市公共安全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根据市委指示精神,结合市政协的特点,市政协确定了平行调研的重点:人流高度集聚点、高层建筑和轨道交通及地下空间、建设管理、危险化学品管理、境内外城市公共安全比较、体制机制法制研究。

  2011年2月至4月,约170名委员,近600人次参与了调研。委员们深入轨交站点、交通枢纽、商贸集市、社会文化活动场所、学校、医院、企业、宗教场所等人流高度集聚点调研,召开与政府相关部门交流及课题组研讨等座谈会近60次,形成《关于加强城市建设、运行及生产安全的平行调研报告》及10个分报告,共提出了160余条建议。

  调研报告在充分肯定近年来上海城市公共安全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人流高度密集点的隐患;二是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安全隐患;三是建筑市场有待规范;四是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有缺失;五是体制、机制、法制不尽完善和执行不到位问题。

  调研报告从构建大安全体系,进一步强化城市运行的风险掌控能力;务实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完善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行的灾害处置能力;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增强城市运行的风险化解能力;加强政府监管,进一步提升城市运行的常态管理能力等五个方面提出16条建议。

  2011年4月,市政协向市委常委会汇报课题调研报告,得到市委的肯定。调研报告有些建议被市政府以后出台的防范城市公共安全的整改政策制度措施所采纳,市政府建筑市场整顿办公室还邀请市政协委员参加本市建筑市场整顿的监督视察,督促有关建设方落实市政府的监管规范和措施。

 ?。ǘ┕刈⑹啦┗嵩诵邪踩?,组织委员入园监督

  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市隆重举行。为确保世博会平稳有序运行,实现成功、精彩、难忘的总体目标,在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上海市政协于2010年4月20日世博园试运行起至10月31日圆满闭幕,组织各级政协委员开展了世博园区运行情况民主监督活动。先后组织委员入园察看53批次,共有市政协委员、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和区政协委员830人次参与。委员以普通参观者身份入园监督,在感受世博的同时,全方位、多视角地发现问题,提出建议。针对世博园区运行中的安保、展馆设施和运行、园区配套设施、软件服务保障、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服务、参展者等六个方面,委员们共反映意见建议1827条,梳理后形成意见395条,建议408条。编发《政协简报———世博园区运行情况民主监督专刊》50期,有31期被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工作简报、工作汇报采用。其中,89条意见,92条建议被全文采用,有200余条意见建议被世博局相关职能部门采纳落实。

  对世博园区运行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帮助世博会安全有序运行是上海市委交给上海市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上海市政协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把民主监督活动作为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要内容,作为政协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的主要途径,作为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重要形式。十一届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等领导亲自策划方案、多次研讨,主动向上海市委领导汇报工作情况。为确保民主监督活动有效、顺利开展,上海市政协积极鼓励各专委会、区县和委员将民主监督活动与政协其他履职活动、与联系和反映界别群众意见建议、与关心了解委员工作有机结合,通过组织委员视察考察、走访座谈、界别活动等履职活动,丰富信息获取渠道,扩大参与面和影响力,确?;疃沙中姑裰骷喽焦ぷ鞲怀尚?,形成了上下联动、优势互补、成功共享的局面。

  政协委员对世博园区运行情况民主监督活动,是上海市政协成立以来,就一个专题开展民主监督历时最长、参加委员最多、反映意见建议最多的一次,也是效果较明显的一次?;疃俳耸啦┰扒行蛟诵校玫搅烁鞣矫娴目隙?。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上海市政协围绕党委政府重要工作、重大活动开展民主监督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上海市政协工作讨论会上对这次民主监督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政协委员在世博园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能够及时了解问题和改进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市委领导不仅关心民主监督活动的方案制定和落实情况,亲自阅批上海市政协办公厅报送的《政协简报(专刊)》,还特别要求世博局主要领导每期必读,“在一件件小事上下功夫,积小胜为大胜,是改进园区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最基本的目的,服务科学发展则是题中之要义。上海市政协在服务科学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一是综合性。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界,智力密集且联系广泛,其眼界和视角较能超脱部门或行业局部利益的羁绊,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等看似孤立单一的元素,能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要素及其交互作用中去观察分析,因此,对现状、趋势的评估把握更加超然、全面、透彻。

  二是连续性。从九届至十一届市政协对事关上??蒲Х⒄沟闹卮笪侍?,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无论是人口发展、资源节约、环境?;?,还是区域协调、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在2002年至2012年这十年间,都有连续不断、反复深入的跟踪挖掘,从而为上海每一阶段的科学发展助一臂之力。

  三是可操作性。政协在为科学发展贡献智慧过程中,既注意对策建议的前瞻性,更注重其可操作性。在形成常委会、主席会议“建议案”或报送监督视察报告前,在遇到有争议的重大问题时,都与政府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协商、互动交流,探讨矛盾、问题、症结、难点,在客观需要和条件许可等诸多落差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最佳路径。因此,对策建议往往能提到点子上,对党委、政府的决策形成有效的资政参考。

(撰稿人:乔明华 孙钟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