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形成了“万商云集”的局面。1994年以后,上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原则,以资产为纽带,开展新一轮国内经济协作。同时,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做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云南、西藏和新疆的任务。面对新时期、新任务,上海联系实际,努力创建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新格局,推进了本市国内经济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20世纪90年代本市合作交流工作基本情况
1992年6月,市政府进一步放宽各地在沪设立办事机构的条件,规定全国各县均可在沪设立工作处。这一年本市横向经济联合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吸引内地投资大幅度增加,参与浦东开发已成为中央各部和各兄弟省区市来沪投资的热点;对内开放度进一步扩大,各?。ㄇ┫丶墩暗胤酱笾行推笠狄苍诨ι枇⒐ぷ骰?,促进了经济交流,开拓了新的局面;工业、商业、外贸系统的出口等联合和协作,也都有了新的发展。
1993年,上海协作系统围绕全市加快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积极推动本市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向高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发展,6月召开了全市协作工作会议,要求全市协作系统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步伐,努力推进协作工作,为浦东开发、开放,建成上海三个中心服务,为开拓国内市场服务,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服务,增强上海经济的辐射力?;嵋樘岢隽朔⒄购嵯蚓昧嫌胄鞯哪勘旰腿挝?,激发了全市协作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全市协作工作产生了有力的推动。全市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吸引内资又有成倍上升,超过了市政府提出的吸引内资累计突破200亿元的要求。
1994年3月,上海市市长黄菊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在发言中强调:上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好地服务全国的发展。同年7— 8月,黄菊率团出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提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同兄弟省市共同探讨开展新一轮横向经济联合。
1995年2月,市长黄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把上海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向长江流域转移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上海企业在长江流域进行跨地区投资;吸引全国各地参与上海大市场建设,进一步增强上海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使上海在为全国服务的过程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为全国服务的功能。同月,市长徐匡迪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省、市长热线节目中指出: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互惠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既有利于上海与各地共同发展的全局,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以推进跨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与兄弟省、市共同提高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和综合经济实力,形成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构建有利于“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
1995年12月,经市政府原则同意,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本市工商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若干政策》,主要内容有:1995— 1997年,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的资金作为市场开拓基金,滚动使用,专项用于开拓国内市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区域性银行要积极创造条件,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城市开设网点,为促进长江沿岸城市商贸发展提供服务;优先支持工商双方以资产为纽带,采用股权投资的方法共建销售网点;本市国有、集体企业到外地开办流通或生产性企业,凡以本市为核算单位的,其上海产品在外地销售取得的利润,从开业起至2000年免缴所得税。
1996年1月,市政府协作办编制的横向经济协作工作“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首次纳入全市中长期计划体系并开始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上海的经济工作要实现五个转变,即:商品流通由注重自身“万商云集”向积极促进长江沿岸城市商贸共同发展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由注重内部战略性调整向积极推动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变,基础设施建设由注重城市内部建设和改造向加强枢纽功能的重大项目建设转变,资金融通由注重吸纳向增强对长江流域以及全国各地的辐射转变,企业经营由注重商品、生产经营向开展跨地区资产经营转变。并提出了以产业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的经济协作原则。
1997年12月,市政府根据中共上海市第七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对内开放做到优势互补,重在服务全国,促进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要求,将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更好地为全国服务作为今后三年重点做好的十个方面工作之一。
1998年5月,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推出24条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拆除“围墙”,鼓励中央部委和兄弟省、市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来沪投资,注册设立企业,充分利用上海的优势条件,共享发展机遇,促进联动发展,共同繁荣。18号文体现了“降低门槛,公平待遇,重点扶植,综合配套”的原则,对优化上海的投资环境、树立服务全国的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半年因政策效应引进的各地大企业达 13 家,注册资金14.6 亿元。浦东新区根据18号文,在注册、年检、资质审查、投资项目审批等方面为外地来沪企业提供“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两次办结、一口收费”的“一门式”服务。至1998年底,落户浦东新区的内资企业总数已达4000余家。
2001年,上海市政府经过机构精简改革,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应对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对全市各类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彻底清理和大幅削减;对199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进行重大修订,推出的新版24条,更注重优化上海投资环境和为各地来沪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在全市开展国内合作服务年活动,扶持各地企业在上海落户和发展壮大。至年底,各地在沪企业预计超过1.5万家,年上缴税金近40亿元,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国内合作系统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全市条块联手、市区联动,进一步改善服务环境,重点引导国内的大型企业加快来沪投资兴业的步伐,各地来沪投资势头不减。全市贯彻中央战略决策,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长三角地区交流往来频繁,区域合作积极推进,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沿岸城市投资项目推介会相继召开。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与此同时,强化市政府驻外办事处的功能,做好各地驻沪机构的协调、服务工作,使全市的经济协作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本市陆续承接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西藏日喀则、新疆阿克苏、云南省工作创建及相关进展情况
?。ㄒ唬┒钥谥г靠馇?/p>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并确定上海对口支援重庆市万州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几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发式移民的方针,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移民负责的态度,努力做到四个落实:一是思想落实,以“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作为对口支援方针;二是组织落实,设立领导小组,由市各委办、区县领导组成,市领导任组长,每年带队到库区检查对口支援工作;三是资金落实,财政拨出专款;四是工作网络落实,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工作机制,条块结合,全社会参与,共同做好安置移民和对口支援工作。
1992年以来,上海加快重庆市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相继援建了邮电大楼、环保监察中心、妇幼保健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广播电视发射中心、工商行政大楼等一批重大公共建筑物。这些工程的建成对树立移民新区形象、增强移民安置的信心,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97年底,上海与当地一起创建了以在移民村中援建一所学校、一个卫生室、一所幼儿园(或养老院)、一个文化广播站、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五个一工程”为内容的库区移民安置试点村,还配套建设了方便移民生活、生产的道路和桥梁。
按照国务院关于引导名牌入库区的要求,上海先后引导上海烟草、白猫、汇丽、信谊等一批名牌企业落户库区。上海卷烟厂从技术、管理、原材料、销售到流动资金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帮扶宜昌三峡卷烟厂,从 1993年至2007年,三峡卷烟厂新增产值3.3亿元,新增利税5000多万元。1996年上海白猫集团与搬迁企业万州五一日化厂通过资产重组,组建白猫(重庆)有限公司以来,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上缴税收 3481万元,安置移民1451人。1999年10月,上海汇丽集团联合美国高动公司与库区搬迁企业合作,在万州五桥建立了总投资1.2亿元的“中中外”企业———中美合资重庆(上海)汇丽建材有限公司。
从“能致富”的要求出发,上海在输出种养殖技术的同时,投资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上海市科委、宝山区、嘉定区、闵行区等单位,多次组织专家组到重庆市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和湖北省宜昌市实地考察,对当地的大棚蔬菜种植、良种肉鸽养殖和柑橘品种改良等项目予以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为库区的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上海市农委还同重庆市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投资建设面积 3000平方米、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集“通风降温、加热、灌溉、作物生长电气化与计算机控制自动化”这五大系统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帮助对口地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引导移民走科技致富道路。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上海在库区帮助建学校、派教师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展远程教育?!熬盼濉逼诩洌虾T诙钥诳馇ㄏM⊙?8所、中学1所、移民干部培训中心2个,共计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上海派出教师到对口库区讲学,并接受库区教师到上海培训,受到当地教师欢迎。
为了满足库区移民尽快致富的愿望,上海实行了“五个一”的帮扶举措,一是为每户移民落实1亩致富田,帮助种上经济植物,使移民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二是发给每户移民一本生产、生活指南小册子,被移民称为“小百科全书”。三是进行一项技能培训,掌握当地新的生产技能,提高自身收入水平。四是提供一份社会保障。五是力争为每户移民联系一人外出打工,增加移民家庭收入。所有这些举措,都受到三峡库区移民的热烈欢迎。
从1994年至2001年的8年间,上海先后选派出7批20名干部到库区挂职,在三峡库区共实施经济合作项目48项(其中,重庆库区24 项,湖北库区24项),项目总投资近7亿元,其中,上海方投资4.1亿元。一批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实现产值10多亿元,完成贸易额7.6 亿元,上缴利税1.32亿元;在三峡库区援建社会事业项目285项,无偿援助资金9480万元;在三峡库区共安置移民1.63万人次(其中,企业安置9320多人次,吸纳库区劳务3400人次,接收库区农村移民865 户3646人)。
?。ǘ┒钥谥г鞑厝湛υ虻厍?/p>
1994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努力做好援藏工作。为加强对全市援藏工作的领导,1994年8月,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上海市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部门层层跟进,建立领导小组。与此同时,日喀则地区也建立了受援工作小组,以保证工作正常衔接推进。
为确保援藏项目完成和援藏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形成了市、区县两级政府、选派单位、社会各界三种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建立了援藏专项资金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1995年至2002年期间,市委组织部在万余名报名者中,选拔了三批共149名援藏干部。援藏干部在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牢记上海市委和全市人民的嘱托,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依靠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为日喀则地区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局势稳定作出重大贡献。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中央下达的重点援藏项目,集中人财物力,认真组织实施。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下达两项援藏重点工程时,预算项目工程金额为5070万元,其中,日喀则市给水工程等 2660万元,自治区传染病院2410万元。市委、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作专门研究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需要,按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在重新预算和施工过程中多次追加投资,最后,两项工程共计投入8100万元,比原预算增加约60%。
从1994年至2002年,经过七年多努力,上海为日喀则援建了一批市政工程,增强了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一是沪藏两地共同投资建设的日喀则上海广场,总投资达到7000多万元,成为集商贸、娱乐、教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多功能标志性建筑,并获得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鲁班奖”。二是上海出资2000多万元,援建了5.4公里的“日喀则上海路”。三是上海出资2800多万元,援建了“日喀则上海体育场”,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可容纳万余名观众,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万人体育场。
另外,在地区所在地日喀则市高起点、高质量投资新建了日喀则广电中心、日喀则外经贸大楼、日喀则上??萍脊荨⒃碌乒夤こ?、地区档案陈列馆、地区检察院大楼等一批项目。同时,还援建了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完善了县级城镇基础建设。在江孜县城,上海协助当地建设了以宗山广场为中心的十字路口建筑群和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中心区域;沿上海路和英雄路,建设了一批标志性建筑。此后,又援建了长宁路、江虹路,使江孜县城有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加上新建的县城建楼、法院大楼、文化馆,使城市面貌得到很大改善。
通过上海援助,定日县完成县城1.76公里街道改建工程,建成该县历史上第一条沥青路面的主干道,同时建设了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林卡公园;新建财政大楼、公安大楼、珠峰大楼、乡镇企业局办公用房和沿县城主干道商品房建设,以及对县直部、委、办、局的大门进行了改造等工程,不仅促进了县城建设,也繁荣了城镇,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截至2002年,上海共为日喀则地区捐助到位教育资金1959.2万元,实施教育事业类项目52项,新建、改扩建希望工程33个,增加了 3000余名适龄儿童入学。在希望小学配置了课桌、凳子,解决了1万余名学生的“屁股离地”问题,每所希望小学都配套了学生和教师宿舍。建立了地区及部分县教育奖励基金,对希望小学教师实行奖励,使地区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在短期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日喀则地区教育上一个新台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其间,上海共筹集资金2508.2万元,实施健康工程51项,扩建、改建了地区人民医院和县人民医院,新建了地区防疫站、江孜县卫生服务中心、扎寺医院和25所中心乡卫生院,帮助日喀则人民改善就医条件。
1994年至2002年,上海向对口的日喀则地区无偿援助资金3.66 亿元,援建各类项目268个,从而使日喀则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重点对口的江孜、拉孜、亚东、定日四县的年经济发展速度均超出了地区平均发展水平,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ㄈ┒钥谥г陆⒖怂盏厍?/p>
1997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温宿县、阿瓦提县)。截至2002年,上海先后派出3批83名干部赴阿克苏地区挂职,协助当地政府实施抗震安居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村建设,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有”(有学校、有医疗保障、有科技文化室、有集体经济收入、有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目标;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人员培训;援建一批文化、卫生、教育事业项目。从1997年至2002年这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上海各有关部门、援疆干部选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援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各族人民的肯定和赞誉。
上海对新疆阿克苏的援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与人才培训方面,上海帮助援建了“阿克苏干部培训中心”,特别是2000 年援建的“阿克苏地区少年宫”,各项设施较为齐全,并有700多名学生经过培训,已成为地区各族少年儿童校外活动的主要骨干,成为新疆各地州之最,在全疆引起了强烈反响;上海市与阿克苏签订了“1998— 2000年”、“2001—2005年”人才培训计划,上海每年出资100万元,由上海市委党校、市师资培训中心、市卫生局党校和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单位,每年为阿克苏培训党政干部、经济管理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 100名;上海各援疆干部选派单位也有针对性地为阿克苏有关管理、技术水平较为薄弱的行业或部门,专门培训了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各类管理人员450余名;上海中星集团、上海广电集团、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光通信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上海青浦徐泾镇等单位先后在阿克苏市、阿瓦提县、温宿县、柯坪县、库车县等地援建了9所希望学校,既改善了办学条件,更解决了入学难的问题,特别是浦东新区援建的聋哑学校受到了阿克苏各族人民的赞誉;黄浦区教育局、虹口区教育局、上海广电集团、上海市少年宫分别为阿克苏市三中、阿瓦提上海广电集团希望学校、地区少年宫、温宿县二中援建了电教设施;上海有关单位还为阿克苏地区教育部门捐赠了大量电脑、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在医疗卫生方面,上海为阿克苏援建了“阿克苏地区医疗急救中心”;上海市卫生局向阿克苏地区一医院、二医院、维吾尔医院、阿克苏市医院、阿瓦提县医院、温宿县医院等医疗部门捐赠了6辆金杯牌救护车;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地区一医院援建了远程医疗诊断、教育设施;由援疆干部联系,上海有关单位向阿克苏地区医疗部门捐赠了X光机、显微镜、诊疗器械、药品等医疗用品以及电脑、传真机、投影仪、图书等办公和教学设备,大大改善了工作条件。在科技方面,上海为阿克苏地区援建了“阿克苏地区科技活动中心”,并提供了科普车辆、科研经费等;上海市信息办组织上海有关单位捐赠了 50台电脑,解决了学习和工作之需。在文化宣传方面,2001年,上海为阿克苏援建了“阿克苏地区图书馆”;上海市文广影视管理局捐赠了摄像、编辑等设备及业务车辆;上海文新集团向阿克苏报社捐赠了现代化的电脑排版、编辑设备及图书资料;上海新闻出版局捐赠了价值25万元的各类图书,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在农业方面,上海市农委、上海市农科院、上海市农林局、上海市畜牧办公室通过捐赠资金、物资为阿克苏地区引进新品种,扶持新技术,援助农业生产,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在社会事业方面,上海市闵行区、奉贤县为阿克苏地区援建了“阿克苏地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另外,上海市有关部门向阿克苏军分区、地区公安局、阿克苏市公安局、阿瓦提县公安局、温宿县公安局捐赠了6辆桑塔纳2000型轿车,满足了他们工作上的需要;黄浦区向阿克苏地委、行署捐赠了4辆金杯办公车辆;上海市人事局等有关单位向阿克苏地区捐赠了电脑、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改善了该地区一些部门的办公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自1997年至2002年,经援疆干部的努力,上海用于阿克苏经济与社会各类事业的项目援助资金总额已达5000多万元。
在做好项目援助的同时,援疆干部积极开展各项促进民族团结的活动。第一批23名援疆干部每人结对一户贫困民族亲戚,开展了“一帮一结亲”扶贫帮困活动,3年累计捐款捐物7万多元,帮助23名贫困农牧民脱贫;第二批20名援疆干部在地区一中开展了“一帮一捐资助学”活动,每人每个学年向贫困的民族学生捐资800元。援疆干部不仅帮助贫困学生克服经济上、生活上的困难,而且在思想上、政治上、学习上关心受助学生。在2000年度高考中,受助的20名维族特困学生全部考取了大学,其中12人进入了重点大学;第三批40名援疆干部出资共筹款10万元,设立“上海援疆干部—阿克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奖励金”,并倡导开展评选“地区十佳个人”活动。这10万元将连续三年奖励阿克苏每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地区十佳个人”。2000年10月,第一批“地区十佳个人”经全地区各族人民投票评选,揭晓后受到了地委、行署的表彰,这在阿克苏地区各族人民中激起热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地区两个文明建设。
(四)对口帮扶云南省
1996年9月,中央扶贫会议确定上海市与云南省的对口帮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沪滇两省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截至2001年,双方通过五年的共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云南扶贫攻坚的进程。1997年两省市签署了《上海—云南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协作“九五”计划纲要》,为两省市顺利完成“九五”计划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海在对口支援内容上,以点带面从五个方面有序展开。一是以建设温饱试点村为载体将对口帮扶入村到户。1997年以来,上海在云南思茅、文山、红河三个地州的22个贫困县,先后投入资金6958万元,援建了温饱试点村401个,并制定了围绕温饱试点村建设对口帮扶协作的“五个一工程、四个到户、三个结合、二级承包、一个公开”做好对口帮扶工作的工作思路?!拔甯鲆还こ獭?,即在每个试点村建设一所希望村校、一所白玉兰卫生室、一个种养殖项目、一个综合利用的沼气池;从1998年起在401个试点村,各建一座广播卫星电视接收站;“四到户”即小额信贷到户、帮扶项目到户、技术服务到户、风险保障到户;“三结合”即上海帮扶资金、云南脱贫资金、农户小额贷款资金相结合;“二级承包”即县与乡、乡与村签订实施温饱试点村项目的目标责任书;“一个公开”即帮扶的农户、资金、项目、投入和产出效益公开。按照“一年达标,两年巩固、三年发展”的目标,这些项目的实施,使三地州40万贫困农户直接收益脱贫。同时解决了128万人的就医难题。温饱试点村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改变了当地医疗通讯的落后状况,使农户增强了发展意识和科技意识。
二是以三地州为中心,建立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全州贫困农户。
1996年以来,上海每年从预算中无偿拨出2000万元,再加上有对口支援任务的上海有关区县,每年每个区县拨出100—150万元不等的帮扶资金,用于帮助脱贫重点项目。五年中,上海市投资1300多万元为云南对口地区建种猪场7个,养羊场4个,13个科学养猪试点村,建万亩西番莲和千亩蓖麻、千亩冬早熟蔬菜基地各1个。良种、良苗、良畜的大力推广,为这些贫困地区发挥农业优势注入活力。上?;乖谑缘愦迥诎镏┟窠ǔ梢哉悠Υ摹把场悠种病蓖ピ吧?。
上海市投资组建的沪滇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扶贫为宗旨,经历了规划建设、试种调试的发展过程,将“三良”(良种、良苗、良畜)辐射到云南六个州、三个地区(红河、文山、大理、楚雄、怒江、迪庆州及思茅、昆明、玉溪等地市)。2000年,该公司分别在文山平远镇和思茅澜沧县合作建立了种猪分场,为贫困农户发展种养殖业提供了“种”源。三个种猪基地,累计产出良种猪苗12400头。据统计,贫困农户每头猪喂养6个月,平均可获得180元利润,就这一项就使贫困农户获得了223万元收入。
在户一级,除为贫困农户提供良种、良苗、良畜和农业科技,帮助贫困农户培养自我发展技能外,还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1997年以来,上海无偿投入5000万元小额信贷资金,累计已发放贷款12679.1 万元,覆盖行政村668个,收益户数78880户,农户还贷达90%以上。两省市劳动部门共安置云南省劳务人员5000多人次。小额信贷和劳务输出,使贫困农户逐步掌握了劳动技能,增强了生存能力和发展意识。
三是以发展商贸、加工业为重点,带动农户脱贫致富。1996年以来,上海在三地州22个贫困县实施开发式扶贫,帮助发展加工业。上海在文山州建立烟草基地,帮助当地农户增加了收入,又解决了上海卷烟厂部分卷烟原料供应问题。杨浦区无偿为墨江县提供经营场地,帮助墨江县在上海成立了天溪贸易公司,专门销售思茅的林产品和农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徐汇区帮助屏边县在沪设立了窗口,销售医药产品,帮助联系上海汽车工业公司与个旧市合作建立了上海桑塔纳汽车维修站,并将部分利润用于屏边县的对口帮扶。这些成功的做法,不仅拓宽了协作领域,又推动了扶贫工作向开发式扶贫方向发展。
四是把科教、卫生扶贫放在首位,增强对口帮扶地区自我发展能力。1996年以来,上海在三地州共投入1500多万元,建立了三地州上海培训中心,用于培训来自贫困乡村的农技、教育和医疗卫生人员; 1999年,上海在三地州分别建立了与当地产业开发相结合的科技中心,上海有关方面已为三地州举办农业技术培训602期共3000多人次,帮助培训乡村教师9700多名。1996年以来,上海在三地州援建希望小学273所,援建自然村教学点244个,帮助对口贫困地区改变教学落后面貌。
五是上海运用卫星—因特网传输系统,建立上海白玉兰网远程教育网,为云南对口地区提供多种人才培训。上海两次通过远程教育网培训当地1700名教师。同时,利用上海在三地州建成的培训中心、科技中心,由相关部门参与,组建上?!颇习子窭荚冻探逃裰行模醇苹橹凳┰冻膛嘌?。同时,建立了对口帮扶地区招商项目库,把云南对口帮扶地区招商项目信息通过上海的“白玉兰远程网”,与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联结互动,逐步向海外推介,吸引外资,促进云南三地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1996年至2001年五年多来,上海14个区对口支援云南三地州,先后选派7批112名援滇干部赴云南挂职并组成联络组;8批761 名优秀教师赴云南贫困地区支教;11批274名青年志愿者开展扶贫接力。上海共实施对口帮扶项目956项,无偿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8亿元,帮助云南培训各类专业人员35100多人次,帮助云南思茅、文山、红河三个地州22个贫困县的150万贫困人口脱贫。上?;雇度胱式?67.25亿元,实施各类经济协作项目368项,为上海和云南的对口帮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本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其意义十分重大。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是给我们一个思想大解放,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理念,这对上海的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是一个大促进。这期间,上海的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有许多新突破新发展。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ㄒ唬┏鎏ü睦獾赝蹲势侄木俅?/p>
上海如何推进浦东发开放?时任市委书记、市长的朱镕基一锤定音:浦东开发开放,坚决打“中华牌”,绝不打“上海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思想,自觉地把开发浦东、振兴上海与服务全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深刻地体现了中央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意图,同时也将上海国内合作交流工作引入了服务全国的新境界。上海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车轮就这样驶向了围绕浦东开发开放服务全国的大道。
1992年,市政府决定,对来浦东新区参与发展的长三角地区及长江流域省市给予八个方面的“优先”,即:优先接纳上述地区企业进入外高桥保税区开展外贸业务,优先赋予上述地区在浦东新区内的出口企业以自营产品出口权,优先接纳上述地区来浦东新区兴办金融保险业,优先允许上述地区在上海经营批发和零售商业,优先吸纳上述地区参与浦东新区南北干道杨高路两侧的开发建设,优先让上述省市参与长江口大片地区的开发,优先让上述地区开放浦东新区的房地产和建筑市场,优先给予上述地区来沪投资经营实体的人员在浦东新区落户的指标。市政府协作办成立浦东开发处,在浦东新区设分部,为内资企业提供“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在驻地积极宣传浦东开发开放打“中华牌”的方针和优惠政策,为各地投资浦东、落户上海牵线搭桥、提供服务。浦东开发迅速升温,并逐步进入高潮。到 1993年,中央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纷纷来浦东考察、投资,吸引内资成倍增长,项目累计达137个,投资总额238.24亿元;安徽、山东、江苏投资 6亿元,在浦东新区建造9万平方米楼宇;五个经济特区来沪投资迅猛,深圳更为突出,形成内资带动外资的良好局面。国务院批准各地外贸公司可以在上海建立子公司的政策发布后,落户浦东新区的各地外贸子公司达85家,涉及19个中央部委和24个省区市。
(二)建立互惠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更是让浦东开发开放如虎添翼,同时,也为上海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提出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全国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做好“加快上海自身发展”和“服务全国”这两篇大文章的战略思想,并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主题。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做好“两篇大文章”这个主题。他们纷纷率团出访兄弟省区市,积极探索新的横向经济合作模式,强调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互惠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构建有利于“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以推进跨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与兄弟省市共同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和综合经济实力,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吸引全国各地参与上海大市场建设,进一步增强上海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使上海在为全国服务的过程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为全国服务的功能。
(三)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为鼓励上海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变“产地销”为“销地产”,1995 年1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本市工商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若干政策》。在市政府的鼓励和政策的引导下,工业系统围绕优化经济结构,建设新高地,跨地区投资项目规模明显加大,支柱产业扩散形成声势。宝钢、上汽、电气等特大型企业集团成为跨地区发展的骨干力量;华谊、冠生园、食品、海螺、申达、广电、复星等集团向外多元发展,进行产业全国化布局;轮胎、家化、服装、胶带、白猫、光明、英雄等企业,“销地产”产值达到本企业总产值的15%以上。中国浦发机械、上海锦江麦德龙等各地在沪企业,也进入开拓国内市场的行列,跨地区投资兼并形成声势。商业系统总结市外拓展经验教训,鼓励发展连锁超市、专卖店等业态,商业龙头企业纷纷走出去布设网点,走出一条新路,市外网点覆盖率达到79.3%,初步形成了跨地区连锁商业集团的雏形。建设系统企业主动走出去,参与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部门联合苏浙两省促进三地旅游客源和市场联动。
市政府协作办为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工作,首次举办国内经济协作“双百”优秀企业推荐活动,表彰了100家上海优秀企业和100 家各地在沪优秀企业;成立“上海市外地投资企业协会”,为在沪企业提供服务;首次开展全市国内经济协作快速普查,建立相关统计制度;指导区县将招商网络向街道乡镇延伸,向驻沪机构延伸,借助市政府办事处向市外延伸,利用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向长江流域和海外延伸,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招商服务网。区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市区增繁荣,郊区增实力”的要求,成立招商服务中心,注重改善投资环境,相继推出绿卡、特卡、首问责任制,建立“绿色通道”,健全“一门式”服务;市区联手,条块联动,主动出击,上门招商,吸引各地优势企业来沪收购兼并;重点引进国有大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促成国有资产退出机制;组建“各地名优商品来沪销售信息服务网络”,帮助各地农副产品在沪打开市场。中兴通讯、万象药业、宝安集团、胜利油田等知名大企业和温州德力西、四川兴力达、江苏阳光等民营企业相继进入,第三产业成为投资重点;外地企业兼并收购上海啤酒厂和亚通、申华、耀皮、中西药业等国有股权,形成了上海与各地双向兼并收购的局面。
?。ㄋ模┙ㄉ杩绲厍堂惩?/p>
1.加强市外商业网络建设
1994年4月和8月,上海分别在成都和哈尔滨举办’94上海商品博览会暨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签订的订购货合同总额超过140亿元,使参展企业看到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增强了上海企业到各地开设分公司和网点、开拓市场的信心。至1998年底,上海商业系统在市外合作项目565项,营业面积70万平方米,上海方投资14亿元。在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沿江主要城市及长江三角洲县级以上城市,都有上海商业的市外营业网点。上海联华、华联超市的市外网点数达260家,年销售额 10 亿元,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市外连锁超市网络。至 2001年末,上海商业在市外网点共有1427个,营业面积约102.77 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近60亿元。在市外商业网点中,连锁业占九成。通过这些网络,扩大了上海产品的市外销售量,同时也带动了各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
2.加大金融、技术等要素市场辐射力度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先后在北京、重庆、杭州、宁波、南京、广州等城市设立9个直属分支行,共有各级分支机构53个,至1998年底,为各地融资200多亿元。上海资金拆借市场自成立以来,向国内兄弟省市净拆出资金达3000亿元。设在上海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约20%的外汇业务量集中在长江沿江地区。上海要素市场中,大部分会员单位来自各兄弟省、市,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现有的上市公司中70%以上来自各地。上海技术市场几年来向各兄弟省、市输出各种技术近3万项,支持了各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上海产权交易所与各地十多个市级和省级产权交易机构共同组建的“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1998年成交额达到200 亿元。
3.发挥上??诎豆δ?,为各地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
1998年,上海口岸出口总值为374.58亿美元,其中各省、市在上??诎兜某隹谧苤滴?93亿美元,占一半以上。至1998年底,各地落户浦东的外贸子公司共103家,进出口总值2.95亿美元,其中出口 1.91亿美元。同时,上海各专业外贸公司在各省、市建立外贸生产基地300多个,收购外贸出口货源 120 多亿元,占全市收购货源的 34.5%。此外,上海交通部门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相继对等开放水运市场,促进了上海和各地水运事业的共同发展。
(五)积极促进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合作
按照中央的要求,上?;俳蚓眯髯橹男纬珊头⒄?。 1992年,由沿江31个城市和交通银行及其28家分、支行以及386家大中型企业共同投资7.7亿元,组建总部设在上海的跨地区的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成立由总公司控股的南京、武汉、重庆三个区域性公司。同年,上海发起组织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1997年联席会议升格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南通、泰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宁波、上海等城市共商地区合作,并确定先从商贸、旅游领域开始推进地区间全面合作。
1996年,由市政府协作办公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发起,联合沿江7省4市政府有关部门,成立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开展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合作规划和发展思路的研究,培训区域经济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服务。
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过程中,先后形成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南京经济协作区、武汉经济协作区、重庆经济协作区等区域合作网络,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共同发展。香港回归后,为发挥沪港与长江流域的各自优势,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1998年4 月,在上海成立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同时召开沪港合作研讨会,就开发长江的战略取向和实施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促进会成立后,组织沪、港两地企业家进行了4次沿江考察、洽谈合作项目等专题活动,推动了沪、港和长江流域的合作。
?。┎欢贤卣苟钥谥г男滤悸沸戮俅?/p>
上海把对口支援作为服务全国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央开发式扶贫的要求,不断开拓对口支援工作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做法。
坚持“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方针,坚持无偿援助与经济合作相结合,坚持解决温饱、巩固温饱,奔小康递进式推进,坚持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建立上海与对口支援地区协商制订规划计划、共同实施帮扶项目的工作机制,严格帮扶资金项目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建立“政府拨款、企业捐助、社会筹资”的多元筹资机制,确保资金到位。
主动将中央的要求与对口支援地区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将实施帮扶项目与对口支援地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围绕改善基本生活、基本生产、基本卫生、基本教育条件,加强分类指导,整合各方资源,注重集中集聚,推进智力帮扶,发展特色经济,资金项目进村到户,帮助造血脱贫。
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在云南以温饱型试点村的梯次推进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新建一批安居温饱试点村和奔小康试点村,并将云南经验运用到三峡库区、西藏日喀则地区和新疆阿克苏地区,扩大试点范围,形成四个地区递进式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帮助对口支援贫困地区解决和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教育、医疗条件。
注重特色,开发项目。在云南,利用当地资源,开发特色经济,加快“一县一业”、“一镇一品”、“一村一特”建设。在三峡库区,结合畜牧、水产养殖、旅游、柑橘四个重点发展产业,进一步引导上海企业到当地投资合作;在西藏日喀则、新疆阿克苏地区,围绕受援地区跨越式发展目标,继续援建一批社会公益性项目,同时,扶持发展特色经济,拓展援藏援疆工作新渠道。
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在对口支援地区,通过技术辅导、典型示范、远程培训等方式,帮助开发人力资源和劳务人员技能培训,培育致富带头人和农牧专业户,引导和扶持各类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地区经济合作,为受援地区办实事,在求实效上下功夫。
运用开发式扶贫新模式。上海与云南的新一轮对口帮扶和经济协作,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贯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举、对口帮扶和经济协作相结合、重点帮扶和面上帮扶相结合、近期帮扶和长期合作相结合的方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引导上海名牌企业入户库区,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引导对口支援地区大宗农副产品进入上海市场,解决当地既丰产又丰收的问题。
2001年市领导提出了上海对口支援工作的新路子:努力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一是要在继续做好专业条线对口支援的同时,更加注重把受援地区的发展纳入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
二是要在继续抓好无偿对口支援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协作。
三是要在继续搞好物力、财力支援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智力支援的作用。
四是要在继续运用传统对口支援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各类现代技术手段。
四、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新格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2—2002年期间,由于上海在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新的举措,因而给上海、给受援地区和全国与上??咕煤献鞯挠泄氐厍即戳讼灾纳缁嵝б婧途眯б?。
(一)积极拓展合作领域,结出互利双赢硕果
2000年4月至8月,以市委书记黄菊为团长,市长徐匡迪、市人大主任陈铁迪、市政协主席王力平为副团长的上海市代表团和经贸团分别出访河南、陕西、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西北七省区,举行了政府间的会谈和企业部门间的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两地政府部门和企业通过广泛的接触交流,本着优势互补、双赢互利的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资源开发、企业结构调整、科技合作、旅游、商贸等领域共达成了各类合作项目502项,总金额达298.6亿元,其中经济合作项目 407项,总金额达192.6亿元,七个省区分别为河南103项,总金额49 亿元;陕西102项,总金额13.4亿元;宁夏34项,总金额25.4亿元;内蒙古32项,总金额9.4亿元;新疆55项,总金额11.6亿元;甘肃51 项,总金额67.3亿元;青海30项,总金额16.5亿元。七省区贸易流通项目53项,总金额106亿元,政府部门间合作项目42项,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得到了各方领导和企业的双满意。由此可见,上海先前制定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上海与西北七省区的合作项目之多、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单体项目更具有特色,其中总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就有186项, 1亿元以上的有45项,10亿元以上的也有5项,它们分别是上海市工业投资公司与河南平煤集团公司合资开发热电项目,总投资20.6亿元;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与甘肃兰州市南山环城过境公路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兰州市南山环境过境公路项目,总金额达17.6 亿元;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与甘肃长风信息集团投资建设甘肃城域信息中心合作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上海电气集团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与甘肃酒泉市工业园区共同开发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总金额10亿元;上海三九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宁夏盐池县政府共同组建新型高效生态三九新村,总投资10亿元。
上海与西北七省区三次参加签订的合作项目质量都很高,涉及范围也很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的合作项目充分结合中西部的优势。如生态建设中有上?!锷锘ぱ芯吭悍直鹩肽摹⒛诿?、新疆联合建设沙漠治理工程和垃圾处理资源化,总投资达3.3亿元。人才交流、人才培训方面有上海人事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分别与内蒙古人事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青海晶珠藏药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培训人才和干部挂职锻炼。企业结构调整方面有上海国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兼并新疆耐火材料工业总公司,总投资4100万元,上海联峰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兼并青海省棉纺织总厂,总投资13963万元?;〗ㄉ璺矫嬗猩虾H偶庞肽挠滥赝恋刈试垂芾砭至辖ㄉ栌滥┠量⑶こ?,总投资2亿元。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华东公司与甘肃玉门市联合开发5万KW风力发电,总投资3.5亿元。
达成的合作项目技术含量高。上海与西部七省区洽谈签约的技术合作项目达197项,总金额为32.4亿元,分别有用上海的高科技草种、花种、牛种、疫种、粮种、菜种、药种、网种等传授给对方企业进行开发,如:上海博露草坪有限公司为新疆推广10万亩草种生产,上??档窃耙展疚陆乒愀叩祷ɑ苌?,上海金晖基因公司为新疆、甘肃、青海推广黄?;蚋牧迹吹┐笱陆乒悖列涂谔阋呋蛎?,上海种子公司为青海推广农业种子合作,上海农科院作物所为新疆、甘肃推广玉米研究与开发,上海市蔬菜办为甘肃推广蔬菜技术,复旦大学为青海推广藏药种子资源开发,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为甘肃长风信息集团投资建设甘肃城域信息网,上海延华高科技有限公司与新疆师范大学合作建立校园网,上海广电健洋网络有限公司为青海推广建立教育信息服务网,上海正广和网上购物有限公司为新疆组建购销网。
开拓了大市场,形成了市场化。以项目拉动市场,以高科技成果、技术、产权带动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化。其中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产权交易所分别与河南、宁夏、内蒙古、甘肃、青海建立技术交易信息部和产权交易全方位合作,促使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化。
外向型经济比较突出。通过与七省区洽谈签约的外向型经济主要发挥国内加工优势,拓展国际市场,引进外资发展民族经济,如上海埃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兼并新疆喀什地区进出口公司,用来料加工形式出口,意大利丰高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美国SMG公司分别与宁夏华西经济开发总公司、内蒙古通辽市交通局、包头桂花塑料制品公司合作生产绿色食品和降解薄膜塑料,产品全都出口。
合作项目宏观效应显著。上海与七省区的合作项目这次充分利用上海的技术、管理、市场、资金等优势与西部的资源、劳动力、政策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双赢效应,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战略,上海企业大多数愿意在西部建立生产基地、原料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以适应西部发展经济的需求,如上海同仁药业有限公司在新疆共同投资1000万元建立生物制药合作生产基地,上海中力(集团)有限公司在甘肃共同投资8000万元和6000万元在新疆和甘肃建立中药材基地,复旦大学在青海投资1000万元筹建医学研究开发与人才培训基地。
采用了造血与输血相结合的方针。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阿克苏又是上海对口帮扶地区,对西部开发、重点地区采用重点合作。如上海市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为新疆赠送500万元作为阿克苏地区人才培训费用、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为新疆哈密和石河子地区赠送3000 万元棉纺设备,发挥新疆棉花产地优势。上海市科委为新疆阿克苏地区援建科技活动中心50万元、援助价值25万元的工作车一辆。
?。ǘ┡┮悼箍绲厍什平底迫〉檬敌?/p>
2001年,上海农业根据市领导关于“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资产经营”和“要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的要求,对外拓展实施项目60多项,总金额超过20亿元。其特点是:
搭好舞台,海纳百川。年内有8个省市区来沪举办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同时还组织上海市超市企业和批发市场赴西部考察,引进当地的名特优产品,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年底已有100多个新品种进入上海主流市场。
输出技术,建立基地。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向西部输出设施、品种和管理;新潮集团在内蒙古承包53333公顷土地,建设国家优良品种速生杨树项目,以满足当地退耕还林的需求;光明乳业在黑龙江扩大投入1亿多元,解决当地农民卖奶难问题;崇明县利用养蟹优势,已在外省市承包13333公顷水面,触角已从苏、浙发展到湖北、江西、云南、四川、新疆等省区;奉贤区的野鸭、斑鸠等特种禽类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市农科院把食用菌人工生产技术向西部辐射,玉米新品种也在新疆、甘肃等地建立推广基地;市农林局所属种子公司、花卉公司等单位,到云南、新疆、陕西等地建立基地,人工繁育当地野生花卉,全年上海的“种源农业”向外拓展的项目总金额超过30亿元。
抓住重点,帮扶脱贫。年内在云南省扩建了种猪场,有4万多头梅山种猪进入贫困家庭,上千户农民因此脱贫。同时扩建了葡萄新品种,创建了冬季蔬菜种植场。
2001年,上海企业加快跨地区发展的步伐,同时加大优化本市投资环境的力度,全年新增各地来沪投资企业4034家,注册资金267亿元,与上年相比,各地来沪企业数增加 115.2%,注册资金增加 132.2%。累计各地(包括自然人)来沪投资企业已达20642家,注册资金854亿元,投入资金超过1600亿元。
?。ㄈ┕ひ?、科技合作规模增长,领域不断扩大
2002年5月,上海入驻武汉的100多家企业投资总额达15亿元以上,年销售额20亿元,上缴税收1亿多元。其中,上海紫江企业集团 2001年上交税金1200万元,产值达6000万元。紫江集团还在武汉投资2亿元,建设瓶坯研发基地。上海光明乳业在东西湖建起乳制品生产线,日加工鲜奶60吨,已占有武汉奶业市场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上海友谊集团在汉阳、汉口新建“好美家”装潢建材超市两店。正广和、上海百事可乐等在武汉投资后,所生产的饮用水和饮料占据武汉近 20%的市场。
2002年,上海工业合作项目数量和规模迅猛增长,领域和地域逐渐扩大。全系统上报完成的跨省市经济合作项目55项,金额29.44亿元。其中上海方投资额为15亿元,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的6项。行业涉及汽车、医药、纺织、有色金属、轻工和机械制造等,地域遍及广西、湖北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合作企业全年销售总收入300亿元,创造税收15亿元,实现利润8亿元,安置当地劳动力7万人。
截至2002年底,市科委已组织上海约300个高校、科研所与西部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新疆、陕西、宁夏、青海和内蒙古等地达成的科技合作开发项目598个,省市区的项目投资金额约400亿元。用于西部开发的这批合作项目,包括信息通讯、中药技术开发、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技术开发等十多个领域。已有100多个项目产生效益10亿多元。
?。ㄋ模┩馐∈性谏虾4窗炱笠档牧Χ妊该驮龀?/p>
截至2002年年底,仅以浙江为例,该省在上海投资创办的企业近 5万家。其中,注册资金200万元以上的有2000多家,集团公司有50 多家,投资总额达500亿元以上;在上海工作的浙江人有50多万人,其中经商人员约25万人,劳务人员约26万人。其投资总额和创办企业总数,均高于其他省市。浙江产品在上海的销售额约占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在南京路上的浙江企业有曼克顿广场的“雅戈尔”、日月集团的明牌银楼、温州奥康的大型鞋店、温岭“珍珠大王”丁美富的珍珠城、温州华东电器打造的华东置业商厦,连浙江大康鞋垫公司也在上海做起一元钱擦鞋的生意。在北京东路形成浙江电器一条街,人称“温州街”。在上海市的3000多幢高层建筑中,三分之一是由浙江建筑企业建造的,每年获得“白玉兰杯”占上海市颁发总数的40%。在企业层面,有埃力生集团、杉杉集团、凯泉集团;在教育方面,有建桥学院。浙江企业入驻上海经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以联营合作或租赁摊位开设“窗口”为主;90年代以商贸企业创办企业(或办专业市?。┪?;近几年则以私人、股份制性质的大中型集团企业为主,如“万向”、“茉织华”、“正泰”、“天正”、“人民”等,或办实业,或设立企业研究中心和销售中心。2001年总产值达到150亿元。2002年,在上海的浙江企业的发展趋势,一是生产型企业向大公司、集团化方向发展;二是流通企业向市场规模化发展;三是建筑施工企业向市政工程投资、房地产开发发展。
其他兄弟省区市的企业投资上海,到上海办公司、设窗口的也纷至沓来。
?。ㄗ迦耍何馔蚋?/p>